Bella Zhang
20 Apr
20Apr

《孟子》中有言: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” 

也就是说遇到难题,陷入困境,不要怨天尤人,而要反省自己,向内求。 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这句话呢,在如今的社会如同一碗心灵鸡汤,我们经常都能听到让我们向内求,向内求这句话好像适用于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,而在修行中,也经常会听到说,让我们向内看,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,这两者是不是一样的?如果不一样,那到底有何不同? 

首先,是角色不同,目的也不相同,向内求的时候,我们是一个参与者,一个体验者,根据事件的发展,根据外境的变化,来作出调整,比如调整自己的心态,调整自己的策略,加强自己的能力等等,这种方法,就故事性而言,是有道理的,因为外境是虚相,梦由心造,回头看向自己,向内求,有助于我们去做一些修正,是一种自醒的行为,因为人生的走向,其实全部的数据都在这个我上,只是我们看不到,也看不全,我们暂且不讨论因果这个大的因素,就从单个事件来看,我们即便知道了这个方法,能真正做到只看自己的人,少之又少,绝大多数人,依然还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,这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看淡一切,甚至是看空一切,学会放下,就是在自醒中修行,那这和修行是不是一样的呢?其实这有着本质的区别,这里的放下,更多的是一种在结果未呈现前,提前去降低心理预期,那当面对求而不得的结果时,我们能更坦然的去接受,然而,如果我们的这种自醒行为如果程度不够,这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,我们不但无法做出更好的对策,同时也会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埋下更多的委屈、不甘等等各种情绪。这些情绪会不停的累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,反过来就会不停的加固这个我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知道,但却不一定有用。 

在修行中呢,前期阶段,我们的角色是一个觉察者,只觉察,觉察什么呢?觉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,慢慢的,你会开始重新认识这个我,看到这个我的每一个面向,也会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,慢慢的对自己以及周边的一切做到了了分明,面对事件,你可以顺势而为的去做出决策,但我们不批判,也不期待,为离开故事性做准备,也就是说,我们将从一个体验者转换成一个觉察者,有句话说:当局者迷,那我们将不再做那个当局者, 因为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但前期这个角色很难转换,很难把握这个度,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觉性,提升觉察的能力,觉察每一个起心动念,做到:“看到,看清,看全”。但随着进一步的修正,我们需要把这个觉察者的身份放下,因为没有觉察者,也没有要觉察的对象,这意味着,有和没有同时存在。所有被分别心分别出的二元对立都将走向一个合一的道路。那这时,再回头看人生的这些事件,将不再有困惑。全都只是一些画地为牢的故事,每个人只是在用局限的五感体验着故事情节带来的不同感受而已。这一切都是我,但同时也都不是我。仅此而已。 

总结来说,人生的智慧有很多,但你会发现这些智慧,这些方法时而灵验,时而不灵验,好像这样说也有道理,那样讲也没差,每个人都如同行走在一个迷宫,如何才能走出这个迷宫?不是在迷宫里四处打转,同时去学习一堆的经验,而是想办法看清迷宫的全貌,如何看清?不是身处其中,而是离它远一点,站得高一些,那它完整的样子自然呈现。修行的方法非常简单,离开故事性,离开一切相,静静的等待这颗晃动的心停下来,真现就会随之显现。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