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Jan
25Jan

佛教宗派大致分为汉传佛教、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。不同宗派,所依据的经典有所不同。这些宗派分为佛教十宗。这十宗分为大乘八宗及小乘二宗,其中最常听的是密宗、禅宗和净土宗,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宗派有什么不同。 

首先,我们来说净土宗,这个宗派应该是大多数人最常听说的,净土宗强调对阿弥陀佛的信仰,信徒希望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,死后能够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其实净土宗和基督教还挺像的,有很多相似之处,虽然死后一个是去往西方极乐世界,一个去往天国,但都是因信称义,阿弥陀佛虽然不是创造主,但两个教派都认为我们都是罪人,用个人的力量想在今生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,但若通过日常念佛的修行方式,获得佛力的接引,就可以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也就是我们需要依靠神的愿力来拯救。这也是净土宗和其他佛教宗派最大的不同。强调信仰和念佛,如果以“根、道、果”的理论来说,净土宗的根就是需要对阿弥陀佛大愿全然的相信,道则是修行十善及持名念佛,以求往生,其成就的果就是在临终时,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堕恶道。其中修行十善,像杀、盗、淫、恶口、妄言、贪、嗔、痴等十种恶行,这些都要远离,简单来说就是在人道,真正做个好人,而且还是个善人。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修行人最多的一种印象。那通过念诵佛号,死后是不是真的能去往西方极乐世界,这其实和我们的执念有关系,而执念刻在潜意识里,不在表意识里,如果觉察力不够,我们也只是在跟着境转而已,可以明确的是,西方极乐世界的维度空间高于三维时空,但这仍然在故事性中,并没有离相,也就是说,这条修行路有一个天花板,那后期,如果还想要再提升,仍然是需要再修行的,而且这条修行路很容易绕回故事性中,比如把整个修行变成了修福,或者呢过于执着于因果等等,整个修行方法几乎可以说没有离开过故事性,一个不小心,就会迷失,甚至会在故事性里边一直打转。如果我们的修行仅依赖于死后佛的接引,而忘记自己本自具足,本就是佛,那修出几万劫的时间也不足为奇。 

而密宗和禅宗都强调实修,通过自力修行来获得开悟解脱之道,它们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其中密宗的仪轨复杂,它的修行方法或者步骤相当复杂,对设坛、供养、诵咒、灌顶等,都有严格的规定,必须由上师秘密传授,这在一定程度内,限制了它的传播和发展,同时也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。密宗有很多分支,其中主要的两大分支是东密和藏密,东密主要流传在日本,而藏密流传于西藏等中国的西部地区,其中呢又分别有红、黄、白、黑、花五教,密宗和道教的有一些侧重点相似,注重身的修行,认为人体本来就有许多奥秘和潜能,在解释人体的奥秘、发挥人体的潜能,启动灵性能量,以及强体健身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。通过密宗法门的修炼,就可以使每位修行者发挥自身的潜能,迅速与宇宙沟通,天人一体,进而即身成佛,整个修持过程是通过身、语、意三者来进行三密加持,其中对三脉七轮、左右脉、中脉的修行,与道家、古瑜伽的修持都有很多相通、相似之处,这里边有一些修行法门对我们前期解锁身体的业报之炁,以及改变身体气脉非常有帮助,但在密宗里有一些修行方法太过强调境界或者借用故事性来修,比如有的修行者在雪地里修炼拙火定,感觉更像是一场秀,像是特异功能比赛,还有一种修行方法叫欢喜佛,也就是男女双修法,它的修行原理是“以欲除欲”,因为这种修行方法与性有关,有没有效先放一边,但它不符合人们基本的道德观,再加上这种修行方法是在故事性里修,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,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骗财骗色的案例,这也增加了很多人对密宗的误解。 

最后,我们来说一说禅宗,禅宗源自梵文“静虑”的音译。由达摩祖师传至中国,大成于六祖惠能,禅宗强调内观和悟道。其核心教义就是:“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。也就是说,禅宗的内容一般不公开传授,而且强调不依赖经典文字,通过师父和弟子之间的口传心授,来确保正确的理解和修行方法的传承,像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,但并不影响他顿悟,因为实相并不在语言和文字里,很多时候文字、语言只会引发执着和误解,我们常常会本能的跟着文字和语言的表述去启用自己的分别心。也就是小我会不停的去试图理解和分析,反而让我们偏离了修行的正轨。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坐禅,通过坚守坐姿和专注于呼吸,追求对内心本性的直接体验。通过戒、定、慧来对治人性中的贪、嗔、痴,也就是由戒生定、因定发慧,由慧起修,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悟后起修,明心见性以后,修行才真正开始,而对禅定的理解呢,在《六祖坛经》里有说:“何名禅定?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外禅内定,是为禅定。也就是离开一切相,找到并安住在那个不动的本我。 

总的来说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,如果我们把禅宗、密宗和净土宗看成是探寻实相的三条道路,那净土宗是最蜿蜒曲折的,最容易迷失的,而禅宗的方法是最近的一条路,但这种自证的方法,对修行人的悟性、根器都有很高的要求,因为灵魂其实是经验行的体验者,也就是当我们去试图理解一件事的时候,我们会动用这一世,还有过去生的一些经验来分析判断,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回想起自己的过去生,但过去生的经验仍然印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,这里边包含了我们如何回去的方法,意味着,我们是如何来的,一定记得如何回去,但这些信息在最深的潜意识里,受到过去生的这些经验信息干扰,我们必须回到定中,才能让他们浮现出来,换句话说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证来获得实相。此外,禅宗里不谈气脉,认为心通,则脉通;而脉通,心未必通。如果执意先打通气脉,再来调心,那就成为本末颠倒。这个问题,其实,我在之前的视频里也有提过,其实这不是一个问题,因为身心是一体的,如果慧不提升,更深一层的业报之炁它是不是显现的,我们只会进入一个平衡期,在这个平衡期里,我们有机会去提前瞥见真相,但你会发现很难再提升,除非智慧再提升,也就是心还需要进一步修正,这个业报之身才能随之解锁,很多时候,身和心、以及外境其实是一个对应关系,虽然禅宗不谈气脉,但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,身体的气脉清理和变化方面,和其他修行方法所感受到的变化,都是大同小异的,而其他修行方法也不全是执着于身体气脉的清理,比如道家的性命双修,佛教中的很多教法里也提倡福慧双修,所以修行主要是离相,不执着于任何相。 

我们在修行的前期阶段,因为智慧没有升起,所以心会本能的抓住某样东西,比如需要安住在呼吸上,安住在身体的能量变化上等等,其实这些都是一些方便法而已,但随着智慧的提升,我们就需要离开这些觉受,禅宗里侧重于修心,其实也只是在提醒我们,不要执着于身体,不要执着于故事性,执着于各种相,离一相即一切法。 

总结来说,为什么佛教会被分成了这么多的教派,就是因为后人的分别心,故事性中的姻缘和合所导致的,这就好像我们几个人一起去听课,课的内容是同一个,但我们每个人却记录了不同的关键词,抓住了不同的侧重点,再加上各自的分别心,所以整理出的笔记就有所不同,其实在自证实修的道路上,没有说什么方法是最好的,我们需要回到自己,当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足够久,我们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,而修行方法只是一个手段而已,不需要了就放就好了,修行的过程是一个一边立,一边破的过程,借假修真,我们只需要记住,所有能立的都是假相,包括身体和外境,所以我们需要在破的过程中不断去离相,如果我们一直在故事性中找答案,不但找不到答案,还会产生更多的分别执着,只有离开一切相,让心安住在无所住的状态,实相才会重现,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,不要迷失在故事性里。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