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有五眼之说,肉眼,天眼,慧眼,法眼和佛眼。
肉眼就是我们的凡夫之眼,而后面这四种眼都需要我们通过修行而证得,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天眼,关于天眼,在佛教里有两种说法,第一种是业力所生,也就是累世的因缘所生,另一种是这一世修行而证得的,但都需要持续的定力作为依托,否则他可能会因为宿世的因缘将我们拉回故事性里,甚至成为鬼眼,也就是说天眼他是有漏的,因为他仍然在幻境中,没有离相,所以当我们再持续修正,随着慧的提升,我们才能最终去证得佛眼。
那这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呢?其实心和眼是一体的,我们因为分别心的原因,将能量分成的可以看见的,可以听见的,可以感受的,可以触摸的等等,也就是说,这里所说的眼,其实是分别心分别以前的眼,不是简单的指肉眼,换句话说,心就是眼,眼就是心,他们原本就是一体的,说的是一样东西,只是因为人类的眼睛,我们片面的认为眼只能看,看到画面,因此为了更便于理解,我们把他们分开阐述,这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已。那明白了心和眼是同一个东西,我们就知道了,心不但能看到画面,心也能听到声音,甚至看到一切实相。但当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它,你会发现心还不止这一点点功能,他还有更加强大的能力。
那既然我们的心这么强大,那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无明的状态呢?为什么要通过修行去明心见性呢?
这是因为我们把心缩得太小了,小到只能装下这个我,和与这个我有关的外境,当心以这个我作为半径的时候,那这个世界就变成有限的,在这个有限制的世界中,心的能力开始大打折扣,因为心会被拴在名利情上,同时还会因为能量的纠缠,受到因果业力的牵引,心开始失去创造能力,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编剧,每时每刻都在脑补着这个我所期望的或者担心的一切,心就成了一个无明的状态,因为已经忘记的自己的能力,忘了自己原本的样子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矛盾之中,有了这个,想要那个,有了那个,又觉得还是这个好,心在二元对立的各种情绪中反复跳转,我们总在追寻着什么,但又总觉得好像缺失了点什么。
所以我们需要借假修真,回到那个原本的样子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先到达明心见性,心才有机会重见光明,恢复自由。因为我们需要先记起这个我不是我。
那既然修行这么好,为什么选择修行的人却这么少呢?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,很多选择修行的人,都是因为深刻感受到了痛苦,才选择这条道路的。这些人都是被痛醒的吗? 这是个好问题,为什么?很简单,因为害怕,这个我害怕这个我消失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,那我们先来看看,这个我怎么来的,有一种说法,说最早来到地球的灵魂,起初都是一些矿石,经过多少万劫,慢慢的这些矿石越来越有自我意识,在各种姻缘和合的作用下,于是地球的生物开始变得更多样,后来就有了人类,那在这个无法计数的数月中,到底发生了什么,让一个没有我这个意识的矿石变成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呢?是因为不断累加的我执,组成了这个我,这个是我的,我要这个,我不要那个……我们总想在不同的领域去区分并标注自己的领地,这一个个的我执,组成了这个我,当这个我从一里边被区分出来,那心也就被分离了出来,心不但会失去原有的力量,而且还会在我执的捆绑中变得越来越无明,那当我们走上修行的道路,开始转业成道的时候,这些被我们收集来的一个个我执,自然就会跳出来反抗。
只有当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痛苦,我们才会静下心来,慢下来,仔细的去审视这个我,修行的契机自然而然就开启了。